近日,阿里移動事業群UC總經理陳超參加了上海2016新媒體創新峰會,就UC轉型內容平臺小半年成功轉型,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
提到入口網站、今日頭條、各大瀏覽器和其他訂閱服務平臺,相信不少媒體從業者都會「愛恨交加」。
在談到媒體是否要重新思考內容生產者和分發平臺的關係?陳超這麼對記者說「從做產品的角度,UC以前跟媒體的是離得很遠的。但在新媒體時代,UC作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其實擁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注意到,新聞資訊、內容閱讀是近年來瀏覽器增長最為快速的使用者需求之一。我們現在是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去切入,關注使用者需求和體驗,短短半年的時間,躋身資訊分發前三名,App Store新聞類排行版第一名,已證明了UC轉型的成功。」
陳超還打趣說「其實我們覺得平臺在應該是給媒體打工。因為我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直是以這麼一個心態去做的。」
在陳超的構想裡,UC提供的服務首先是發揮大資料優勢的推薦機制,把適合的媒體門類推薦給適合的使用者;其次是做好搜尋的服務,因為搜尋是使用者獲取資訊的一條路徑,要把這個路徑做好;其三就是使用者的關注訂閱服務,基於這種服務,可以在使用者端與媒體端推出很多產品產生不同的價值。
陳超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通過UC瀏覽器看新聞的使用者的比例至少是60%,使用者使用瀏覽器的總時長超過一個半小時,而新聞的閱讀時長會接近大概一小時。在他看來,流量對比的資料無非是幾個核心關鍵點:人均閱讀的篇數,新聞內容的點選率還有閱讀的時長。如果說以前使用者對UC的定位是瀏覽器,今年UC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新的品牌——大資料的媒體內容收發平臺,希望使用者形成「上UC,看頭條」的新印象。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其實可以說是在重新定義瀏覽器,我堅定地走我的路,媒體化大資料就是做好內容的分發。」陳超說。
媒體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更注重其產生內容的價值觀,更注重品牌的建設,還有沉澱使用者——任何一個媒體都有一波「死忠粉」,即便使用者規模不大也能夠為媒體產生價值。
但是,媒體要憑什麼留住使用者呢?「這一步確實媒體沒有平臺有力量,因為媒體是不擅長做平臺產品服務的,而且它做這個的成本週期都非常長。平臺的優勢就是快,他更瞭解使用者,所以這部分其實是平臺要做好的事情,媒體要藉助平臺的力量來跟使用者去產生一些價值,它們之間是相互發力、相互借力的過程。」陳超說。
與此同時,自媒體也在對傳統媒體進行「絞殺」,作為內容分發平臺又要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新聞報道一定是專業媒體來做,不可能是自媒體,這是從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考慮。我給自媒體開放的是一些非時效性的,比如說觀點,而新聞報道與新聞分析一定是開放給專業媒體的,這一塊是使用者需求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媒體的自身的定位,側重點有所不同,我不可能說把各個領域的一些熱點的報道全部交給自媒體,那肯定是有問題的。」陳超說。
換言之,未來平臺和媒體在商業模式上會有比較多的探索。平臺需要幫助媒體變現,更需要幫助媒體去實現自己的商業化模式。「我是不太看好給媒體扶持、給媒體補貼這種。核心原因是,媒體太多,而且媒體一年從你那裏拿到的錢根本不夠養活大家,所以我認為媒體一定是有一個自己的商業模式。而這個商業模式在平臺之上,可以成立,並且在平臺上得到放大,這需要平臺在產品模式方面需要思考很多問題。這條路其實是比較長的,也只有這樣纔是一條良性迴圈的路,否則就是一條惡性的路。」陳超回答說。
本文來自科技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