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APP開發】社交、內容、硬體,工具類app的幾根救命稻草
2016/06/02

【蘇州APP開發】社交、內容、硬體,工具類app的幾根救命稻草

【蘇州APP開發】社交、內容、硬體,工具類app的幾根救命稻草

獵豹移動財報釋出之後,股價跌破發行價,一時之間,人們又將目光聚焦到這家曾風光無限的「小巨頭」身上。一手帶大它的傅盛被業界視作「新生代網際網路領袖」的代表,因其在海外市場表現亮眼,想要國際化的獨角獸們視之為楷模。

除了傅盛和國際化之外,獵豹移動還有一大標籤,即工具類app。傅盛在獵豹移動上市之後,以佈道者的角色向行業傳授成功之道,一大關鍵就是:工具類app更適合國際化。不想 「工具」這個曾被獵豹移動視為優勢的標籤,正在成為獵豹移動想要弱化的標籤。

產品驅動的工具類app,爆發容易,堅挺不易

為什麼工具類app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更適合國際化?相對於內容型、社交型、電商型app而言,工具類app是產品驅動,而不是運營驅動,只要能抓住使用者痛點推出對應功能,不同國家的使用者需求大同小異,好的功能+強的推廣,工具型app藉助於App Store、Google Play等分發渠道,進入全球市場並不是什麼難事兒。非工具型app,則有巨大的習慣和文化差異,以及資源門檻,全球化總會遇到困境。

工具類app的特性,決定其在更容易國際化的同時,還更容易快速爆發,並且創業門檻較低:只要你發現了痛點,做一個app本身並不難,是小團隊就可以勝任的事情。而社交、電商等app則需要更全面的團隊配置,能搞掂運營、供應鏈諸多環節。

正因如此,不論是PC軟體,還是移動網際網路,均流行大量的工具類app:輸入法、瀏覽器、安全軟體是PC時代的工具三大件,每個使用者都會安裝;手機端則有墨跡天氣、美圖秀秀、清理大師、通訊錄管理、手機瀏覽器等app,動輒使用者上億。

不得不提的一個慘淡事實是:工具類app在獲取上億使用者之後,成長為巨頭的並不多,除安全軟體有360和對標移動端泛安全工具的獵豹移動成功上市外,大多數工具公司生存境況一般:在輸入法和瀏覽器領域均佔據主要市場份額的搜狗依然未能上市;曾謀求做BAT之外第四個巨頭的UC瀏覽器被迫進入阿里懷抱,;臉萌、足記等更多工具app則早已銷聲匿跡。

真正依靠工具app做到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公司,可謂鳳毛麟角。而業已上市的360和獵豹移動均面臨了同樣的困境:股價低迷,價值並未得到資本市場認可,360私有化,獵豹移動破發。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從獵豹移動即將上市開始,傅盛就開始毫無保留地分享獵豹移動成功之道,這被許多人視作是獵豹移動遭遇今日困局的一大原因:傅盛的高調為獵豹引來了許多競爭對手,例如APUS。

在其謀求殺回中國市場時,360、騰訊、百度等手機安全玩家早已推出類似功能。這反映了工具類app的第一大硬傷:容易複製。巨頭們如果出手,在推廣上的能力自然不會弱。相比之下運營驅動的產品,巨頭則很難抄襲,58同城、餓了麼等平臺能夠與BAT角力,正是因為它們在功能之外有更多「自己的東西」。

一個app如果是純工具,使用者粘性不會高到哪裏去,因為其使用者真的是像張小龍期待的那樣:「用完即走」。對於app而言,這意味著使用者將消耗更少時間在產品上,而移動網際網路經濟的本質是眼球經濟,注意力少,價值就低了。另外純工具的可替代性很高,在功能易複製的前提下,使用者逃離和轉移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純工具類app一直在嘗試解決「留不住人」這個老大難問題。

工具類app最後的一個問題是,商業模式太過單一。不論是PC時代的瀏覽器、輸入法,還是移動端的安全、天氣等app,幾乎都清一色地通過「廣告」變現。其中有一些嘗試過增值服務,如UC瀏覽器當年嘗試過做社交、做遊戲等,皆無大成。

最終工具類app在廣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的開始做廣告平臺,有的涉足應用分發和遊戲聯運,搜狗則乾脆採取了「三級火箭」策略將使用者從輸入法匯入到瀏覽器再匯入到搜索引擎,做各色廣告,整體而言,商業模式都還是比較單一。況且在使用者數達到瓶頸、產品功能沒有更新的情況下,廣告收入也無法實現健康增長。

何以解憂?這裏有四味解藥

工具類app又何嘗意識不到自身的缺陷呢?過去這些年,大家一直在努力克服短板,也有了一個共同的答案:平臺化。對「平臺化」,各家有自己的理解和行動,最終取得了不同的成績。具體來說,工具類app選擇了這四味解藥:

1、社交化,與社交結合高增長、強粘性、不怕抄。

如果微信沒有朋友圈和微信群,它就只是一個升級版的簡訊,社交是微信的靈魂。社交化對於工具app來說有很多好處:可克服工具類應用「用完即走」的尷尬,可憑藉關係鏈對付抄襲者,還能依靠人拉人實現極速增長。微信無人能敵,就表明社交化的巨大能量。

看到社交的魔力所在,一些工具類app開始追求社交化,其中最成功的是美圖秀秀,由於很多人美化照片本身就是爲了社交,所以美圖秀秀雖是工具app,卻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更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圖推出的美拍。在2014年5月推出短視訊社交「美拍」,9個月便獲取了1億使用者,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app,在庫克訪華時,美圖公司CEO吳欣鴻透露美圖移動端產品全球覆蓋裝置數已經超過10億臺,在iOS平臺已有超過5億使用者,社交化功不可沒。

2、矩陣化,更多、更好、更新的工具類App

工具類app大都不會只做一個產品,由於使用者需求可不斷細分,又會衍伸出新的需求,因此工具類app往往會在第一個「核心」app基礎上,延展出大量的關聯app,進而形成自己的矩陣。

獵豹移動的策略是在CleanMaster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手機管理工具,例如記憶體管理、電池大師等,將手機優化做精做細,在頂峰時獵豹移動可為CM系列的每款工具投入上百人,將體驗做到極致。而美圖公司除了美圖秀秀這款「航母」app之外,圍繞「美」還推出了其餘十幾款app產品。

儘管豆瓣、百度等非工具性應用也在做產品矩陣,但效果一般,相對而言,工具類app做矩陣更加容易,並且理由更充足:將使用者需求滿足到極致,在特定場景下使用者總會在自家產品圈裏,而且就算有人要抄,不大可能十多款都抄吧?

3、內容化,「用完別走」。

獵豹移動已在印度推出類似於今日頭條的app;無獨有偶,UC瀏覽器在今年推出了「UC頭條」試圖做類似於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平臺;暴風、迅雷等知名PC工具則開始涉足視訊內容端。

內容化,一直是工具類app想要轉型的方向,為什麼要內容化?因為工具上有更多內容之後,使用者就會有更多時間留在工具上,進而形成注意力經濟,如果走傳統廣告模式注意力就是真金白銀,當然,現在大家更願意在內容之上探索更多的變現模式,例如網紅、IP、電商等。

4、硬體化,將工具做硬。

這幾年伴隨著智慧硬體潮流,越來越多軟體公司開始做硬體,其中最積極的,還是工具類app:搜狗重點在做糖貓兒童手錶,獵豹則釋出了豹米空氣淨化器,墨跡天氣做了監測空氣質量的「空氣果」。

對於這些公司而言,做硬體的核心動因大都是讓已有功能通過硬體更好地滿足使用者,他們的優勢很明顯:對於某領域的長期專注和研究,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壁壘。此外,硬體本身可成為盈利點,並且對使用者的「捆綁」能力遠遠高於軟體,也是工具類app紛紛選擇硬體化的原因所在。

上述四大方向,是工具類app在克服易被複制、粘性不高、商業模式單一這三大問題的主流舉措。不過,除了做矩陣相對容易之外,做內容、做社交、做硬體,都是很難的事情:如果缺乏社交屬性要使用者去工具上社交,太勉為其難;做硬體則有較高的門檻,要做出來存在著許多坑,要賣出去並不容易;今年在內容創業紅得發紫、網紅直播方興未艾的時候,內容化恐怕是app最大的機會,但做內容需要慢工出細活,得有長期投入的決心。

本文來自zol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