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2017/01/18

【軟體外包】微信小程式與APP誰將主導未來?這些解讀你必須清楚

微信小程式確實來了,最近有人猜測,小程式正式對外發布時間是在12月28日左右。今天,我們尚且不論這個時間準確與否,我想說的是,小程式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在厲兵秣馬,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場。今天的這篇文章,是筆者對小程式和App未來發展格局的一些思考和解讀,更多的是想提醒各位擁抱小程式的的參與者,我們在決定參與這場狂歡的同時,切勿盲目的跟風,而是要更加審慎的看待小程式和App的未來,從而更好的參與這場盛宴。

  Native App(原生APP)是什麼?

原生App也就是完全使用移動裝置系統語言寫的客戶端,iPhone iPad主要是Object-C語言,安卓主要是Java語言,使用者看到的介面,體驗到的互動都是原生的。這是效能最棒的開發方式,但在靈活性方面相對就會弱一些。

Web App是什麼?

Web App, 這個就是在移動瀏覽器裡開啟的,純HTML+CSS+JS,其實可以簡單理解成在瀏覽器裡開啟的頁面,但是可以包含非常多的富應用,比如可以通過手機瀏覽器訪問GMAIL。IOS可以支援在桌面建立訪問的快捷方式,通過Safari開啟H5頁面,但是Web App對硬體裝置的呼叫就顯的力不從心。

 微信小程式是什麼?

我們可以把小程式理解成:獨自一派的Hybrid App.[HTML5 in mobile devices],這樣的理解似乎更加合適一些,實際上微信團隊使用原生寫了一個容器,然後使用HTML+CSS+JS來實現用戶界面和互動,Web App的短處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使用原生寫的容器可以輔助暴露偏底層的介面,比如本地儲存或者麥克風控制之類),同時這種方式比起原生的java或者Object-c開發靈活性要更高。

 這是筆者第一次對App、WebApp、小程式進行如此詳細的定義,大家看了之後也許對對這三種應用形態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接下來,筆者就從其它幾個方面詳細論證一下小程式和App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未來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兩者此消彼長的關係。

 一、從技術層面來說,小程式的體驗不及APP

衆所周知,App是基於兩大生態系統安卓和IOS開發出來的應用,而小程式是基於微信生態開發出來的應用,微信與其他App一樣,都屬於作業系統層級的應用,只不過微信是移動網際網路最大流量入口的App,從層級關係來講,小程式只能算是微信App其中的一個小應用。所以說,微信小程式App一樣流暢,從技術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小程式實現同樣功能,會多一層計算,從計算角度來看必然會降低效率,不論是處理器還是記憶體還是耗電。原生App在個性化的功能和互動方式上,在面向作業系統的底層效能優化,對離線資料的支援,都會比微信小程式更強大,因此大型遊戲、美圖秀秀、高德地圖這類App不可能通過微信小程式來實現。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式更適合那些使用頻率低、功能相對少、且有內容和服務屬性的的“小程式”。

 二、從功能體量上來說,小程式不及APP

小程式跟 App 不一樣,它不適合承載重需求,小程式的小字,某種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它的體量不可能大,只能作為一種小型實用工具。1個100KB 的小程式所承載的角色遠不及於1個 100MB 的App 所承載的那麼多。小程式要完成的,更適合那些使用頻率低、功能相對少、且有內容和服務屬性的應用,例如查違章、交罰單。這就是為什麼微信團隊在開發規範裡提到的“服務不能涉及遊戲、直播等服務”的原因,這裏面有既有技術框架的原因,還有更多生態價值的考量。

三、從開放性來說,小程式不及APP

衆所周知,App是基於大生態系統安卓和IOS的應用開發,除開發需要遵循生態系統外、運營、推廣都可以遵循創業公司自己的想法(蘋果相對嚴格一些),而小程式是基於微信生態的應用開發,開發語言是獨成一派的Hybrid App(HTML5),簡而言之,微信小程式是一個基於微信的應用,開發出來後只能在微信內可以使用,離開則不能使用。在手機效能越來越高、Web 技術進化越來越快的今天,微信小程式這種封閉性導致這種技術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挑戰 App 的地位,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觀察。

 四、從生態上來說,小程式與APP各表一派,不分伯仲

微信小程式App的關係就像當年PC端軟體和瀏覽器網站的關係一樣,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PC軟體和各種網站百花齊放,它們分別代表著PC時代以作業系統為主的生態和以PC瀏覽器為主的兩種生態。早在小程式之前,在國內已有小程式的縮影,那個時候的小程式更多的被業內人士形容為“輕應用”,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如:百度輕應用、UC瀏覽器、QQ瀏覽器等都有嘗試過。百度的輕應用是以搜尋為核心的生態,UC的輕應用是以瀏覽器為核心的生態,二者都是Web App的外掛化思路,但最後都因為平臺不具備高頻的使用性和黏性沒有帶起整個生態。

 五、APP的優勢和劣勢:

在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App確實是最重要的應用載體,它的優勢體現在:對硬體資源的利用更加淋漓盡致,基於系統級別的 API, App可以做出效能、設計、效果和流暢程度遠遠超過小程式的軟體和服務。提供最優質的用戶界面,能夠與移動硬體的底層更好的互動,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但是我們想真正運營好一款App,專案運營成本確實不低。一款App應用,需要安卓IOS兩套技術班底,應用上傳流程繁瑣,週期較長;此外,一個App應用還需要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市場運營人員,以及越來越高的推廣成本,這些都是導致App走到至今,越來越難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App還有一個重要的困局在於,它本身適合重需求,重互動的應用,要做好這兩點,開發成本和運營成本勢必不會很低。但是這對於一般的輕需求來說,無疑是花不對稱的錢做一件不對等價值的事情,這也就造成了雷聲大、雨點小、投錢不討好的局面。

 六、小程式的優勢和劣勢:

小程式是在微信生態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一種應用形態,小程式的小,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它的體量不會很大,但是可以實現一些功能相對簡單、互動相對簡單的服務需求,同時解決了App長期以來多平臺適配、多應用市場分發、開發成本居高不下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小的反面就是大,小程式的劣勢就在於不能實現那些功能相對複雜,互動相對繁瑣的重服務,這也就造成了小程式開發的應用範圍有所侷限,同時在玩法和規則上必須受制於微信。但是從應用生態的角度來看,小程式的出現,剛好形成了整個應用生態中重需求和輕需求的互補,不同的需求可以通過不同的應用形態去實現。我們再也沒有必要一味的去迎合市場而去開發一款不符實際的App,這對於傳統企業和創業者來說,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情。未來也許有這樣一種可能,對於一個新應用,使用者會先去微信搜尋是否有小程式,如果有則先會去體驗小程式,如果沒有才去下載App

 七、小程式生態對APP產生的衝擊

 對創業選擇的衝擊

以前人們做網際網路創業,要做網站;做移動網際網路創業,要做 App;前幾年創業,大家要做自媒體,現在創業,可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小程式。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做小程式的人多了,做APP的人少了,這勢必是未來創業的一個新風向。

對人才結構的衝擊

APP的出現,引發了大量安卓IOS開發程式猿的學習熱潮,自媒體的出現,帶動了大量媒體人的創業熱潮,微信小程式的出現,勢必會引發前端HTML5的學習熱潮。

 對分發市場的衝擊

APP時代,推廣分發的費用佔到了APP運營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隨著小程式的推出,應用市場不再是唯一的分發渠道,微信分發勢必會成為下一個分發熱潮。

 八、小程式與APP的主導地位取決於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對於使用者來說,它們不會關心自己使用的是小程式還是App,它們更多的會關心那種方式操作更簡單,哪種應用方式更不佔用手機記憶體,哪些應用更樂意在微信裡開啟,哪些應用更樂意在手機桌面上開啟。這些就需要參與者要從產品的角度考慮哪些功能更適合在小程式上創新,哪些功能還需要藉助App實現需求。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看,微信團隊對小程式的優化程度決定了小程式的未來是否能否媲美App,如果微信團隊最終定義的小程式滿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預期,解決了App的諸多短板,讓廣大使用者更加願意使用小程式去代替使用App,從而贏得使用者的口碑,那麼小程式的取代之路就不會太遙遠。

因此,微信團隊是否能夠和參與者一起打造一個符合使用者心理預期的小程式生態,是決定小程式和App在未來市場中的主導地位的關鍵。

 九、小程式與APP的主導地位取決於微信能否將優勢資源最大化

在小程式之前,不少瀏覽器都嘗試推出過“輕應用”,即基於HTML5的Web App,然而都沒有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輕應用”對開發者的吸引能力還不夠,參與者的熱情還不高,導致沒有足夠的開發者去參與“輕應用”的開發,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而微信小程式與之前的“輕應用”相比,具備更多讓參與者投入的熱情和積極性的條件。

首先,微信具備了國內最優質的使用者條件,一個擁有8.46億活躍使用者的平臺,聚集了全中國的幾乎所有的人群,平均開啟次數和使用時長都不可超越。現在的微信,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社交網路平臺,還是中國最大的媒體聚合平臺。這些都是所有對手望塵莫及並且難於超越的平臺優勢。

其次,微信這些年的發展軌跡,第一步是將所有使用者都吸引了過去,第二步是將所有的內容分發都吸引了過去,第三步即將把所有服務都吸引過去,這樣一個接近完美的生態系統,很難想象,參與者有什麼理由會拒絕這種參與。

因此,微信團隊如果把使用者優勢和內容優勢以及使用者粘性充分結合起來,參與者擁抱小程式的熱情勢必是高漲的,小程式與App的抗衡不說略勝一籌,也至少是平分秋色。

  十、小程式能否挑戰App取決於小程式的開放程式

App是一個已經發展6年的相對成熟的應用形態,而小程式是一個剛剛誕生的新生事物,App已經定型,而小程式相對之前的H5應用或輕應用,則具有更多的創新思維。

微信小程式不是之前的H5應用,而是嵌入在微信中的本地應用,看上去沒有安裝,實際上使用者新增之後就會在微信裏面實現“本地化”,在使用體驗上會在Web App之上,原生App之下。更重要的是微信對使用者和開發者的吸引力比任何一個瀏覽器甚至各大瀏覽器加起來都要大,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微信裡完成社交、閱讀、消費、支付等諸多事情,開發者會爲了使用者積極參與到這個生態中進行開發,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正迴圈。

那麼微信小程式在思維和技術上都進行了創新,未來會如何演變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至少目前微信小程式還不足夠開放,未來還有很多變數,微信團隊未來還會開放哪些介面,未來還會如何演化,這些還需要我們給予微信團隊更多的時間去完善和升級,微信團隊對小程式的開放程度決定了其衝擊甚至取代App的時間程序。

給新入局者的建議:

很多開發者認為,H5的春天已經到來,App的冬天還會遠嗎?筆者在這裏提醒大家,微信本身也是一款App應用,如果App消亡,微信是否也會一起消亡?進一步說,蘋果和谷歌的移動生態就是由活躍在上面的App支撐的,筆者可以下一個結論:只要iOS不死,Android不死,未來的移動平臺勢必會呈現兩足鼎力甚至多元化的局面。

作為新入局者,我們不僅不能有拋棄App的想法,更不能把全部身家押寶在小程式上。筆者判斷:在手機仍然作為我們貼身的必備工具時,建立在作業系統之上的App仍然會霸屏手機桌面很長一段時間,而建立在微信App之上的小程式,也許會面臨著更多類似小程式的生態出現。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小程式這波紅利我們可以抓,但是想抓住這波紅利的,肯定比你想象的還要多,面對前仆後繼的入局者,我們是否應該更多的考慮在熱潮襲來時,我們應當如何取捨,如何進退自如,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否則紅利可能你沒抓住,就連自己最後的那一點陣地也丟掉了。

來源:公眾號:呆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