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言以蔽之,微信小程式的願景是好的,但在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方面做得不夠完善,而沒有使用場景,相當於開頭的第一步就行不通,後面的一系列所謂生態閉環更無從談起。
近日,艾媒諮詢釋出《2017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
微信小程式釋出一個月後,應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至94.9%,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式的應用開發者僅佔到9.2%,更有35.2%應用開發者對小程式感到失望、意在放棄,35.2%開發者表示短期不考慮。
在使用者端情況也不容樂觀,64.7%微信小程式使用者在體驗小程式後,選擇迴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援小程式的使用者佔比僅為11.5%。
為何當年被稱為革命性產品的微信小程式叫好不叫座,或許我們可以從使用者端和開發者幾方面來進行簡單的探討。
閹割版的APP無法形成良性使用者體驗
小程式從本質上來說是原生APP的簡化版,以網頁的形式內嵌在微信上,在涉及底層程式碼開發、使用者端適配及資料呼叫方面,無法與原生APP提供的優良體驗相提並論。
雖然簡化了使用者下載安裝APP的複雜流程,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常用的APP就那麼幾個,此型別APP使用者會選擇原生APP;而非常用應用程式作為小程式意在替代的型別,其價值幾何,我們下面來做具體的探討。
1、生活服務類。
此型別APP以滿足某一特定需求而生,以摩拜單車為例,在經歷開啟微信-發現-小程式-摩拜單車的步驟後,才正式進入摩拜單車介面,而對於使用者來說,直接下載摩拜單車APP,開啟即可進入程式介面,因此從操作步驟來說,小程式反倒繁瑣。
在手機ROM已經跨入6GB的時代,使用者並不那麼在意多個幾百M的常駐記憶體,對使用體驗並無明顯的卡頓現象。
2、資訊閱讀類。
此類小程式數量較多,對於開發者來說,做個簡單的開發,相當於多了一個使用者端端的入口,表面上看起來可謂白得一個優質的分發渠道。
但現實情況是使用者並不買賬,一個多月來,具體的資訊類小程式使用資料不得而知,但據筆者調查身邊人士,大家並沒有形成在微信裏面開啟資訊類小程式再進行閱讀的習慣。本來訂閱的微信公眾號就已經讀不完,再開啟小程式去陷入無邊無際的資訊海洋,難免產生閱讀焦慮。
3、應用工具類。
此型別小程式以低頻著稱,可能一個月都用不到一次,對於使用者來說,與其經歷繁瑣的步驟開啟小程式,不如直接百度一下來的快。筆者有使用一款叫做「親戚關係」的小程式,使用者可以在裏面查詢類似爸爸的姐姐的老公的妹妹應該怎麼稱呼,具體有多實用,估計也就是開發者的一廂情願而已。
4、電商購物類。
以京東為例,作為騰訊系的電商平臺,京東也開發了對應的微信小程式,但開啟介面之後,除了一個佔據半個螢幕的搜尋框和若干優惠券,並無商品介面呈現,而另外一欄,則只能顯示「我的訂單」,如此雞肋的小程式,遠不如開啟原生APP來的實用。
還有一個小細節值得一說,作為微信一級入口「購物」的承載者,京東究竟從微信上獲取了多少流量,從其財報上對此進行了忽略或許也可以窺見一二。
小程式開發者後勁不足或停止服務
據艾瑞諮詢釋出的資料顯示,微信小程式釋出一個月後,應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至94.9%,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式的應用開發者僅佔到9.2%,更有35.2%應用開發者對小程式感到失望、意在放棄。
由於微信小程式目前可實現的產品功能、產品形態、應用場景以及對於原有產品的匹配互補、開放程度等方面,與開發者期待的相距較遠,超七成的受訪開發者出現了落差,感覺不到希望,表現出擱淺和放棄的態度。
對於開發者來說,本意是藉着微信小程式來導流,結果事與願違,不僅流量低的可憐,並且又多了一個需要維護的平臺,得不償失,這也是很多開發者選擇放棄的根本原因。隨著陸陸續續的小程式開發者停止提供服務,小程式生態難以為繼的局面將越發難堪,或許開發者成批逃離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與某小程式開發者交流得知,主要的困難點在於,小程式並沒有統一的入口,雖然使用之後會駐留在「小程式」欄目內,但如何教育使用者去使用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這就造成了使用者的使用困擾;而因為微信的限制,太複雜的程式也無法良好執行,只能提供精簡的版本,體驗當然不能算好。
或許艾媒諮詢分析師的觀點更有參考意義,其講到:
「自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宣佈正式上線微信小程式以來,使用者對其期望較高,但由於小程式沒有集中入口、無法關聯搜尋等限制,導致微信小程式使用者在流程體驗上略顯失望。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商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未來微信小程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 產品變革。」
一言以蔽之,微信小程式的願景是好的,但在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方面做得不夠完善,而沒有使用場景,相當於開頭的第一步就行不通,後面的一系列所謂生態閉環更無從談起。
小結
微信小程式自推出以來,線上上產品與線下服務結合方面還未達到完美銜接,導致線上服務無法實現線下推廣, 線下需求無法得到線上滿足,新的觸達場景建立受阻。
本是相互促進的因果關係在面對現實時,卻成了相互拖累的結果。隨著開發者對於小程式的興趣越來越弱,使用者能夠有優良使用體驗的小程式也越來越少,進而導致無法形成使用習慣而不斷棄之,惡性循環的結局是小程式生態的潰敗。
小程式是否只是擅長洞察人性的張小龍一廂情願,現在下定論或許為時尚早,小程式能否成氣候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微信管理層的決心與意志,畢竟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黑洞,微信還有許多大招可以打,如推薦流量、搜尋流量、朋友圈流量、自定義選單流量、社交關係、訊息推送等等。
來源:博文強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