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离苹果推出App Store 8年有余。智能手机——不论苹果或安卓——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标配。而各种app也取代PC时代的网站和软件,成为满足人们日常各种需求的最便捷途径。
不过当这些萌萌的圆角图标第一次出现在手机上时,并不受到如今这般喜爱。当时许多传统意义的“电脑达人”对这种将“网页功能图标化”的创新不屑一顾,认为是给小白的玩意儿。不过极客始终不明白“傻瓜化”才永远是大众的心头爱。app这一概念的出世,其意义不亚于发明了半个智能手机。若没有App Store的推出,仅靠苹果一家之力,iPhone顶多成为小而寡的奢侈品,而不会这么风靡全球雅俗通吃。经过了最初几年的简陋阶段之后,现今的app已然不仅仅是简单地“网站快捷图标”。配合越发丰富的手机硬件(比如陀螺仪和气压计之类),许多不可思议的新功能和新创意得以发挥。以前在20寸大屏幕上没实现的梦想,如今在4寸5寸的小屏幕上实现了。人事发展觑然怪哉。
除了喜欢傻瓜化,人类心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见多了就厌。app数量越来越多,同质化成为开发者和用户都意识到的问题。在App Store里搜一个关键词,返回出来成千上万让你眼花的结果。在真真假假的评分和评论里挑选成了让人头痛的事。经常手机上装了几屏app,不仅没有提升效率,反而把日常变的琐碎和烦恼。
记得瑞士军刀吗?小小的体积内包含了各种工具。千能万巧于一身,让它成为户外人士的理想工具。而现在,app世界的瑞士军刀要来了。
8年了,手机app发展到了新阶段。“大而全”正在成为手机app的终极形态。
app发展的最初目标是“精细化”,即通过一个图标快速实现用户想要的功能。比如拍照、游戏和聊天。而现在事情有点像反过来,此时app流行“全能”。一个app恨不得囊括社交、支付、新闻阅读等等所有功能,才安心不会因功能疏漏而失去用户。
或许你也在惊讶曾几何时微信从一个语音聊天软件变成了一个“营销工具”和“阅读平台”。不过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微信没有“变成”,而是“兼容”了营销工具和阅读平台的功能。与此同时还有一直在后面默默追赶锲而不舍社交梦不死的支付宝同学。两者的对比很有趣,微信是在社交的基础上发展了金融,发展的很成功;支付宝是企图在金融的基础上发展社交,却不太成功。其中有说不出的微妙。
前不久Facebook的Messenger也后知后觉地增加了应用内支付功能。而随iOS 10推送的新版iMessage更是一改往日严肃面孔,变得异常活泼和欢快。更是有了贴纸商店来增加可玩性。这两个都是app全能化的好例子。
在app世界里,全能的app正在刷新人们对手机应用的观念。就消费方面来说:传统的app采用充值消费,而且只能在本app内购买内容。Android Pay和Apple Pay就是功能开放的优秀典范。软件世界的进化某种程度上和现实世界的发展是耦合的。前者相当于老式的商店优惠卡,每个商店都得办一张。而后者相当于用一张信用卡即可以购买所有商店的商品。其中便利的差别自会让用户做出“流量”的投票。而流量就是收益。
现在Facebook的Messenger已经变得相当完善。它能提供app内购物和打车,新增的移动支付功能也算是及时补足了短板。微信作为中国人在社交app(软件)上的代表作,第一次突破地域,在世界广受好评。福布斯甚至直谏Facebook应该像微信学习。经济学人杂志同样也被这款“超级app”的体量吓到,他们称微信已经成了中国用户的“主应用”。其功能之无所不包,正取代系统,成为手机的同义词。
“融合”与“全能”相得益彰。或许未来随着app全能化和手机系统开放化的发展,智能手机会带给人全新的体验。
严格说起来,这些行为并非创新。更像是思维模式的改变。把以往分散的功能用优美的形式叠加起来,结果就会很不同。有时候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产生在转换思维的一霎那。
本文来自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