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2016/02/24

【蘇州APP開發】為什麼說「未來APP得社交者才能得天下」!

當你點選微信紅包等待「拆」的那一刻,當你在支付寶咻咻中參與春晚互動,當你在各種手機遊戲中正玩得酣暢淋漓……
  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現象——我們已經進入全民APP時代。在移動互聯浪潮推動下,各種各樣的APP正走向每個人的手機端,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變得方便、快捷、智慧。但是,反觀當今市場上眾多APP應用,我們的APP真的都已經足夠完美了嗎 ?是否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APP生存的根本,APP的下一個十年是什麼?
  「能夠顛覆APP未來的殺手鐗功能其實不是別的,正是社交。」Testin創始人兼CEO王軍認為:APP的未來已來,只是現在還沒有成為一個流行趨勢,也許五年後我們纔會發現每一個APP都具備了社交屬性。
  箭扣科技Arrownock CEO 徐暘也丟擲同樣的觀點:「如今一些大公司推出的APP正活躍著大量使用者,雖然這些APP暫時‘很牛’,但從發展的角度考慮,他們不願意自廢武功重新創新。所以,APP市場還有繼續挖掘的空間,並且APP社交化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App社交化纔剛剛開始
  「無社交不APP」,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在中國,具有社交性質的最強的APP非「微信」莫屬;在美國也一樣,Uber因社交快速佔領市場。微信之所以深受使用者喜歡,那是因為它確實做得好,雖然微信有第三、第四層應用,但微信始終保持著「功能簡單」特色,並且微信上的所有應用和使用者息息相關。但是僅有個別幾家具有社交屬性的APP就足夠了嗎?
  放眼望去,中國很多電商APP或者一些生活資訊類的平臺,明視訊記憶體在很多問題,缺少溝通、互動、分享功能,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
  如果與你相關的一個應用在A地,但是要實現人與人的溝通卻在B地 ,這顯然屬於不平衡行為。「能量守恆定律」要求人類必須生活在一個平衡的世界裏。比如:我們正在使用的是一個健康類的APP應用,與健康相關的交流都應該發生在這個APP上,而不是微信。同樣,如果我們要打車,與打車相關的業務聯絡也應該發生在打車軟體應用上,而不是其他別的什麼軟體。這樣世界才能平衡,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因此更加高效、人性。
  換言之,中國APP競爭還處於農耕時代,大部分APP還並非那麼盡善盡美,都是先圈地滿足企業生存需求,然後等有了更多餘錢後再去考慮如何讓APP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這種思路或者模式開發出來的APP必定不會長久,給後來的競爭者帶來了更多機會。「微博」為什麼做不過「微信」?可能各有各的看法!從技術角度看,微博和微信的底層技術是相同的,都可以分享、聊天、交朋友、建立更緊密的聯絡,但是最終「微博」還是輸給了「微信」,根源不是功能、不是技術,更不是知名度,而是使用者體驗。而「社交」可能就是APP服務提供商們實施新一輪競爭的未來突破口。
  社交是移動互聯發展的必然結果
  「萬物互聯」是我們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嚮往。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推動下,我們距離互聯互動的世界越來越近,而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邊界開始在被打通,連線越來越多,溝通越來越頻繁,社交需求順勢而生。
  比如有這樣一個場景:家長要送孩子去上學,中間會有用車服務、送餐服務。此時,家長就會考慮約來的車是否安全,送餐服務是否正規、衛生等問題。另外這個約車APP在推出信用卡服務,如果給這個APP充值是否靠譜。但如果這個APP由熟悉的人推送來,或者司機剛好認識孩子,孩子也認識司機,那意味著孩子放學後就可以直接派司機去接,使用者會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再比如,如果有一個APP軟體覆蓋了25到35歲的媽媽,所有人均可通過APP的社交屬進行溝通和互動,並且通過分享或者代理機制形成了資訊留存,那麼微商會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很多人就不會在微信上進行買賣交易。
  此外,隨著APP社交化能力的增強,我們會看到社群力量的強大。具有這種能力的APP可能不僅只有Facebook、微信,還有米粉,以及其他聚集著大量使用者的載體。他們可能是動輒幾百萬的人群,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同一件事情。當我們的溝通的能力或者溝通工具越來越強,社群就變成一種自然組合方式。即使每個人相互並不認識,但是當這個行為主體發起一個需求時,就會像搜索引擎一樣,立刻獲得迴應,讓人和人之間更直接、有效、智慧地進行溝通。
  技術已不再是障礙
  未來APP不只存在於想象之中。作為中國最大的開發者服務平臺,Testin一直致力於幫助開發者提升App的質量。同時,依託龐大的App測試數量,Testin也會定期推出Testin AppBase實力象限(Testin AppBase Synergy Quadrant)排行榜,為市場、運營、產品研發等部門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通過各種行業資料比對,Testin認為很多APP的市場行為依然簡單、粗暴,還沒有把完全形成使用者粘性。比如:用車行業,還只是依託費用補貼的形式吸引使用者,沒有進一步挖掘使用者需求。如果深入使用者場景,把用戶數據沉澱下來,通過社交的方式來運營,用車服務體驗會更好。
  爲了讓APP更具粘性,專注於移動網際網路互動功能開發的箭扣科技,也在做相關嘗試。 「如何通過圖形資料的形式獲取社交關係?未來我們要推出快社交服務。」 在徐暘看來,很多 APP社交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法來實現,不一定非要加分享、朋友圈等功能纔是社交。 以大眾點評網為例,如果短期內它要做更多功能開發,應該從何處下手?其實我們基於用戶數據就可以發現很好的社交結構。比如:如果有那麼一小撮人經常在在同一個地點購買同樣一種物品,那說明他們有著共同的習慣,針對這種關係我們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來源:位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