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雜亂、參差不齊,這是對國內安卓第三方應用商店現狀的慣用表述語。在浮躁的紛爭背後,缺少了太多對應用商店本身的思量。應用商店本身應當迴歸理性,思考對使用者的價值、對產業的價值、對公司的價值。謹在此分享4部分思考:應用商店的產品方向、盈利模式、入口形態,以及可能的新機會。
產品,立身根本
A、應用發現
使用者為什麼要用應用商店?從目前看,主要需求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即發現有趣、好玩、實用等符合自身需求的應用(有明確目標、無明確目標)。所有正常使用者,一定是懷著這個目的來使用應用商店。
這些需求可以細化為:移動網際網路業內人士來尋找有創意、有靈感、有價值的應用產品;電子書愛好者來尋找最新最熱的小說;學生來尋找能幫助他學習各類知識、娛樂的應用;農民工來尋找排解寂寞的應用…
那應用商店在內容層面就應該為使用者提供十二萬分的便利,通過運營、產品、技術全方位手段,幫使用者從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海量內容中更快的篩選出符合他需求的應用,即應用發現。
怎麼幫使用者發現應用?路徑有三:
1、媒體模式的編輯行為,產生大眾化內容。這是編輯——>人;
媒體模式是國內多數應用商店的主力路徑,可以簡單把它看做傳統媒體(包括入口網站)的運營模式,這也是應用商店這類帶有媒體屬性的產品本質所決定,是內容型公司做應用商店的優勢。
2、基於資料分析的精準匹配、搜尋,產生個性化內容。這是機器——>人;
資料分析主要是由應用內容本身的個性化屬性所決定(我們或許可以消費任意的資訊內容,但絕不會消費任意的應用),需要很強大的雲和資料分析能力支撐。
3、關係型(社會化、社羣化等)內容分享與消費,產生可信度及耦合度更高內容,並輔以媒體化的運營手段。這是人<——>人。
關係型內容可以看作是傳統媒體到社會化媒體的一種轉變,在此模式下使用者的消費是基於他所信任的人所產生。當然,這種模式如果是新浪微博來做更有優勢。
三種路徑會共存,不同商店的側重也必然不同,有實打實的做法、有投巧的做法。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產生更好、更合理的應用發現機制。
目前,國內排名TOP的商店們有一些已經在這三個路徑上下功夫:除了每家都會做的媒體模式推薦,騰訊應用中心在個性化推薦、UGC內容上也有所發力;應用匯的球球搜在做個性化推薦的探索;機鋒著力於應用分享與達人社羣運營。
國外的安卓第三方商店們在做什麼?
AppBrain、App Market、Appolicious、Appreciate、Appsfire、Best Apps、Market Suggest(Androlib出品)…甚至是Amazon、Appstore,各家都在基於自身基因及實力在應用發現的路途上奔跑。
每當我看到國外某某應用搜索引擎、某某應用發現工具被某某CEO天使,被某某巨資收購的新聞就無比「痛心」。
再看國內應用商店的產品形態,千篇一律、亂七八糟,太初級。
B、一雲N端
說到應用商店,我們依然不能免俗的提到「雲」。
應用商店一定會成為移動雲端計算的典型業務形態之一,而云對於應用商店的價值在於:提供跨平臺、跨終端的資訊互通、同步、管理、分析等服務,即一雲N端。
移動App(Native、Web)、PC管理工具、Web網頁、WAP(普、彩、觸),這4類是安卓應用商店最典型的入口端形態,而且現階段移動App和PC工具也是使用者使用最多的「端」。同時,智慧電視、智慧車載系統等的普及發展在將來也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一雲多端的價值在於無論使用者在何種場景下,都能很方便的通過不同的端來使用應用商店所提供的內容、服務,而且任何有內容消費的地方都可能成為應用商店提供服務的端。我們看不到雲,但都將置身雲中。
無雲不商店。
C、矛盾現狀
目前,國內應用商店多數的媒體推薦行為還只停留在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編輯推薦、專題。從各家商店千篇一律的架構便能一窺,運營手段有限。同時,各商店同質化現象嚴重。
造成此問題的原因除了付費推廣和非專業運營能力的因素,多是受80/20規則(即80%使用者只消費20%內容)所左右。即使有幾家媒體基因強盛的應用商店試圖使用優秀的「媒體行為推薦」來打破此規則,卻又礙於不能提供很好的機制來幫助使用者決策是否安裝、使用。
推薦的所謂「好內容」使用者並不買賬,商店們就又會迴歸到推薦同質化嚴重但下載量又很高的內容上,而且路徑1的媒體模式也是目前所有商店慣用且最穩妥的運營方式。這是一個死迴圈。
這不得不引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一個矛盾的問題:國內使用者對應用的消費習慣大多依然停留在80/20規則內,對發現新應用的樂趣似乎並不大?
移動應用領域裏的80/20規則真是一個不可突破的魔咒麼?其產生縱然包含多種客觀因素,對於保守派來講,使用者的有限認知和並不需要太多應用兩大因素似乎是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然而,傳統WAP/WEB下載站有限的媒體推薦運營手段和極差的應用發現機制所培養的使用者習慣對80/20規則的影響亦不容忽視,而且,個性化屬性更強的移動應用領域應更注重長尾效應。
不是使用者不想下,而是沒的下,找不到想下的,應用商店們沒有提供很好的應用發現機制,以及幫助使用者更好決策(是否下載)的體系。在國內商店發現感興趣應用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不可否認,在應用發現機制上,蘋果App Store的依然走在最前列。雖然它也面臨刷榜、作 弊等諸多問題,但無數的好應用都是依靠App Store複雜的榜單規則被世人所知。同時,iOS 6 Beta最新改版後的App Store在應用發現機制上的改進也非常之大。
好,迴歸現實。
短期內,國內多數TOP應用商店都會不斷調整自身的產品和運營方式,以便更好地幫使用者發現應用,但進入真正意義的「應用發現」階段仍需很長時間,培養使用者習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原因一句話:忙著搶入口。
入口,殘酷現實
巨頭們為什麼都要來做應用商店?這是一個江湖,誰有了入口,誰就有了一切(不適用於已佔據入口轉型平臺的既得利益者)。
那應用商店的入口有多重要?如果說瀏覽器串起了URL的世界,那應用商店就串起了APP的世界。雖然現在的應用商店們還只是單一的渠道平臺,但當他成長為億級使用者的產品之後,就會思考如何讓使用者更長久的留在我的平臺上?應用商店與移動瀏覽器的交集越來越多,必有一戰。
所以,俞永福會在GMIC2012的採訪上放出獨立應用商店很難做大的豪言壯語(本人不敢苟同);而另一邊,王小川並不Care手機瀏覽器,倒是做起了搜狗手機助手;騰訊應用中心更是獨立域名運營。360的投入就更不用多說。
與此同時,移動瀏覽器們都在搶先一步吸引各路Web App到自己的平臺上,如UC、海豚、QQ。但不管怎樣,在移動網際網路入口格局未定之前,移動網際網路幾年之內Native App的分發仍是重要需求,網際網路江湖中的大佬、傳統廠商、運營商都急於搶佔這個APP分發入口。
我們看下國內奮鬥在應用商店上的幾股勢力:
對任何一家應用商店來說,使用者量就是生死的關鍵。大使用者量的獲取,新入局者只有依靠大資源投入和抱入口產品的大腿,局中人的日子實則更為難過。
此外,這些做商店的大佬們,如360、騰訊、百度,甚至已然形成在移動網際網路圍繞使用者的垂直化入口布局之勢。App、Market(Mobile\Web\Cloud)、Shell、ROM(刷機、ROM)、Phone……單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垂直化的入口之爭,就能單獨噴文。這就像一個蹺蹺板,誰有入口,誰就能成為平臺,就能撬動整個產業。
當然,多數不具備搶佔入口能力的商店,活也有活的解法:避開正面爭鋒,早日抱大腿。
這是最殘酷的現實,冷暖自知。
盈利,眾人分肉
說完入口,再聊點與錢有關的高興事兒。
對使用者,應用商店是具有媒體屬性的應用發現、下載、分享、點評、管理等一站式的工具、服務。對開發者們來講,通過應用商店,可以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送達使用者,這是一個渠道平臺。
應用商店最後到底能通過哪些手段掙到錢?
而基於應用商店的服務能力、各類通道能力所延伸出來的模式,纔是最靠譜的,包括廣告聯盟、支付渠道、聯運等。這些都是基於向上的對開發者的服務能力。
然而,應用商店們在開發者服務上,形勢也不容樂觀。國內的創業公司和網際網路巨頭們也都在瘋搶。應用商店雖然也算一種平臺(渠道),但大家現在都在專注於搶佔入口,無暇顧及更深入的開發者服務層面。簡單羅列一些國內專注開發者服務的公司:
這些服務領域更垂直更專業,在廣告平臺領域甚至已經開始分化為做代理服務廣告客戶、做渠道服務媒體的更細分的定位。
當然,對360、騰訊此類突進型企業,雖然現在無暇顧及,但後續如有需要也會伴隨一些重金收購,以補充其平臺能力。同時對巨頭來講,商店除了營收,其渠道的戰略價值也不容忽視。
其餘的商店們則還需仔細掂量,找準定位,否則,趁早賺點CPA的快錢轉型吧,趁著還有機會轉。
亂戰下的新機會
在外界看來,應用商店似乎已經步入冷卻期(Via
正如前文所述,各家都在忙於搶佔分發入口,有太多無暇顧及的領域,如應用發現、開發者服務等。我們在此僅列出幾種最有可能產生新機會並與巨頭打出時間差的方向,供各位參考:
1、應用發現引擎
一個成熟的應用發現機制並非朝夕之事,涉及大量的用戶數據積累、分析,對每一個應用的歸類、匹配,一個成熟的關係型社羣的運營…。但記住你要做的是引擎,不是商店。
2、Web App商店
既然各大移動瀏覽器都在網羅各類HTML5的Web App,何不在一開始就與其正面交鋒打一個定位差?如果做不到自造瀏覽器核心引擎以封閉化各大Web App的頁面標準,做個Web App導航App興許也還能折騰幾天。
3、聚合內容商店
當一個領域內涌現的相同類別產品越來越多,做聚合準沒錯。當然,這裏說的聚合不是指聚合各大應用商店,而是順應分發渠道承載各類內容的大趨勢做跨領域聚合,包括應用、視訊、音樂、圖片、小說等各類內容商店,記住不要做內容。不怕死的可以一試。
本文來自新浪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