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2016/10/27

【蘇州APP開發】新聞類App:打破同質化找準新風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聞類客戶端(App)憑藉其豐富的資訊資源、實時的資訊推送和方便的社互動動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認可,無論是國家級的通訊社還是面臨轉型的紙質媒體,抑或是大型的入口網站,都將客戶端作為主打產品之一。

但是,經過初期的爆發式增長,新聞類客戶端的發展正面臨挑戰。一方面,微博、微信公眾號、各類輕應用等便捷視窗,正在資訊類市場與其爭搶使用者;另一方面,客戶端自身內容同質化嚴重、開發運維成本高、推廣困難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新聞類客戶端的黃金時代是否還在?當客戶端已經成為媒體報道的主戰場之一,又如何打通融合傳播的「最後一公里」?

  新聞類App同質化嚴重,推廣成本越來越高

在嶽建雄的職業生涯中,「1.3億」是個經常被同行們提起的數字。早在2013年,還在擔任搜狐新聞客戶端總經理的他,就帶領團隊創造了客戶端使用者量突破1億的驚人紀錄,如此漂亮的數字吸引了不少同行來向嶽建雄「取經」。

在不久前由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指導、《網路傳播》雜誌主辦的第十三期「網路傳播沙龍」中,身份已是鳳凰網副總裁、鳳凰新聞客戶端總經理的他,談起那段經歷仍很感慨。

「2012年,包括現在的今日頭條、鳳凰新聞、搜狐新聞等新聞客戶端,都是在那個時間點‘起來’的,那時使用者正從使用功能手機向智慧手機轉換,手機廠商也需要應用,這時候獲取使用者成本非常低。」嶽建雄說。

預感智慧手機可能會爆發、跟國產手機廠商合作進行客戶端預裝、由此獲得大量使用者——這條初創模式在嶽建雄看來,最初幾乎沒花什麼成本,但「放在今天已經是不可能了」。

從一組資料可以窺見目前新聞客戶端的競爭環境。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董事長陳凱星說:「今年以來創辦了2000多個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超過十萬的大概只有20多個,而超過百萬的十個手指頭都能數清楚。」

一邊是領域內激烈的競爭,一邊還有新應用產品的分食。嶽建雄認為,現在的使用者獲取資源的渠道越來越多,讓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受到挑戰,比如微信公眾號的崛起,加上新聞類客戶端的同質化現在比較嚴重,生產原創內容要花大量的精力,推廣成本也比較高。

  打造差異化內容,是客戶端存在的意義

面對使用者被不斷「蠶食」的境況,各家一直在尋找適合自身新聞客戶端的發展路徑。

澎湃新聞客戶端在時政新聞領域一直被評價為起步早、發力猛,澎湃新聞網常務副總編輯李嶸認為,對新聞客戶端的發展來說,時機和差異性非常重要,「澎湃誕生時,在當時的情況下,時政領域還沒有這樣一款新聞客戶端產品,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嘗試,在時機上把握得比較好,佔了先機。」

除了時機,還要找準位置。「我們需要吸收別人好的地方,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特點,現在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很多,使用者量也不錯,但澎湃新聞不是技術平臺,我們是生產內容、發掘新聞的,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至於採用什麼手段,我們會隨著技術的發展來進步。」李嶸表示。

「現場新聞」是新華社客戶端一直打造的核心理念。陳凱星表示,新華社依託於國家通訊社遍佈全球的採集網路,致力於打造原創新聞,「這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資訊市場,獲得了越來越多使用者的青睞。」

嶽建雄也說:「傳統媒體也好,自媒體也好,工具的發展,讓很多人生產內容變得非常方便。對使用者來說,可消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大家如果都做雷同的客戶端,使用者肯定覺得不需要。」他還以微信近期推出的「小程式」為例表示,「這個應用可能就會替代很多App,因此在這樣的資訊篩選中,如何打造差異化的內容,是App存在的意義。」

  緊跟使用者使用習慣的變化,纔會有出口

新聞類客戶端的未來究竟如何,還很難說,但幾位媒體老總都不約而同地表示,至少現在它還處於發展的「壯年」階段,即穩定的發展時期。

「客戶端還有沒有未來?或者目前處於什麼階段?第一個,看使用者。現在中國手機網民數達到了7.1億,中國手機網民總數達到6.5億。客戶端作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視窗,和手機是伴生的,如果大家是手機使用者的話,客戶端的黃金期就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個,看創新。看是不是仍有創新的活力。第三個,其實也是網際網路大佬都在膽戰心驚地思考和觀察的,就是使用者的習慣。問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有沒有未來,要看使用者的習慣是否正在發生遷移。」陳凱星說。他認為,下一個出口在哪兒誰也不知道,但「只有跟上時代,纔會有出路」。

李嶸同樣強調了對使用者需求的重視:「現在對澎湃記者的績效考覈,我們加入了針對點選量的考覈,這使得記者在追求新聞的可讀性方面,對自我要求更高一些,能更多地從受眾的角度去判別這個新聞是枯燥的還是多彩的,更貼近市場化的要求。」

嶽建雄也贊同這樣的看法,他記得,「我坐計程車時,問一個計程車司機看我們的客戶端嗎?他說原來看,現在看別的,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們的客戶端圖文內容太多了,他更想看視訊內容。」嶽建雄指出,當用戶的行為發生變化了,客戶端提供內容的形式也應該發生變化,這可能就是下一個風口。比如這兩年「短視訊」的興起,如果能在這方面為使用者提供更多,很可能就會抓住這個風口,成為領先者。

 

本文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