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2017/02/07

【蘇州APP開發】微信小程式沒能搶走App的「飯碗」但這可能是個好事

許多人以為,在張小龍的光環下,微信小程式從一推出開始就會大紅大紫。1月9日,微信小程式推出當天,確實是「一夜爆紅」,各類小程式一窩蜂上線,被直接冠之「App殺手」「解救16G」甚至「網際網路革新」等耀眼的評價。但如今推出已近1個月,相比當天的人人談論和使用,現在大家似乎把這個產品忘了。不過,沒持續引發瘋狂跟風也許是好事。微信官方主推的小程式方式是線下掃碼,使用者和開發者也都不會想要一個複製的App生態體系,小程式作為新的產品形態應該需要時間摸索。

許多人以為,在張小龍的光環下,微信小程式從一推出開始就會大紅大紫。

1月9日,微信小程式推出當天,確實是「一夜爆紅」,各類小程式一窩蜂上線,被直接冠之「App殺手」「解救16G」甚至「網際網路革新」等耀眼的評價。但如今推出已近1個月,相比當天的人人談論和使用,現在大家似乎把這個產品忘了。

不過,沒持續引發瘋狂跟風也許是好事。微信官方主推的小程式方式是線下掃碼,使用者和開發者也都不會想要一個複製的App生態體系,小程式作為新的產品形態應該需要時間摸索。

同樣反映趨勢變化的是,近期谷歌的增強型網頁應用(Progressive Web Apps)已被用於Chrome中測試,因為也無需下載安裝,甚至被稱為谷歌版「小程式」。對比二者思路,谷歌「小程式」似乎對原有App體系更有變革意味。微信小程式則主要是想另闢新路以二維碼切口開拓線下場景。

與此同時,支付寶也做起了小程式。至於這一形態能產生何種化學效應、是否會像二維碼支付般再次改變使用者習慣,還都需要時間驗證。

小程式重心在於線下應用場景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手機裡裝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App,但平均每天都會用到的數量屈指可數,又或者地圖、外賣等同類App不得不裝好幾個換著用,明知使用頻率不高卻耗電、佔記憶體就是刪不得?

也因為有這樣的使用者痛點,當「微信之父」張小龍對外闡釋小程式是一個不需要下載安裝就可使用的用完即走應用後一直備受關注。

如果簡單理解,微信小程式不用安裝App,而且只會在使用者有需求被召喚時纔會出現。微信官方主推的方式是線下掃碼,將來使用者還可以在「發現-小程式」裏面的「附近的店」找到附近的小程式。

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上,張小龍也舉了兩個小程式的場景化例子,一個是在公交站,掃一下站牌的二維碼就可以瞭解下一輛公交車的到站時間;一個是在汽車站,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購買車票而不需要排長隊。

這樣的示例已經說明了微信團隊對小程式的定位和理解,明顯看出重心是要深入開拓線下的場景運營。現在不管是在地鐵、公交站等線下場景,許多廣告牌中都已加入了二維碼等待被「掃一掃」。但張小龍認為,對企業來說,廣告中嵌入二維碼,被掃後應該能直接觸達企業服務而不是訊息訂閱。

他強調,更多希望小程式的啟動來自於掃二維碼。並且,小程式堅持去中心化的思路,不會有類似應用商店的分類、排行和推薦等功能,也不能推送訊息,不會有訂閱關係和粉絲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微信官方反覆說明小程式並非應用商店的復刻版,但關於小程式可能衝擊原有App體系及應用市場的觀點依然存在。原因在於,相比蘋果iOS系統下App Store的一統江湖,國內的安卓應用市場因某些原因百花齊放,多個第三方應用商店並存。與此同時,流量分散、使用者需求和習慣的變化加上技術變遷,都使得應用市場本身面臨轉型。

比如,豌豆莢先是於去年7月宣佈其應用分發業務將併入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後於去年底推出「內容分發」戰略,意在做應用內容的聚合和前置化。騰訊旗下的應用寶,則在2015年10月便提出主打體驗式分發的「應用+」戰略,並計劃在新版上線「直達式分發」,意味著使用者也將無需下載App,便可在應用商店中一鍵接入自己所需的內容和服務並完成消費。

真正的大放異彩還需要時日

國內的應用商店想顛覆App使用方式,國外的巨頭也在測試類似的想法。

近日,據外媒報道,谷歌要在新版Chrome中讓網頁應用和本地應用平起平坐。這個被國內媒體稱為谷歌「小程式」的產品實際叫增強型網頁應用(Progressive Web Apps),目前是屬於測試版Chrome 57中的新增功能。同樣無需下載安裝,但可以和本地App 一樣,放到桌面並顯示在安卓App列表中,通知還可直接以本地App而不是Chrome通知的形式出現。谷歌稱,未來還會推動支援其它安卓瀏覽器。

二者思路對比有較大不同,谷歌「小程式」似乎對原有App體系更有變革意味。而微信小程式不管日後實踐效果如何,起碼從官方態度看主要是想另闢新路開拓線下場景,切口便是二維碼。這就好像移動支付在國內普及較快,在國外如美國等信用卡持卡消費高度普及的國家用武之地就小了不少。

獨立網際網路評論人洪波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小程式畢竟是一個新東西,開發者可能會按照手機應用的流程去做小程式,這可能也是早期避免不了的。但小程式並不是免安裝的手機應用,它最適合的場景是有一個明顯的觸發契機,大家需要對小程式應該怎麼做、通過哪些場景觸發等有個重新而且深入的思考。

雖然在推出當天,各類微信小程式一窩蜂的上線,但從推出後1個月的情況看,或許作為一個新思路的產品,沒持續引發瘋狂跟風反是個好訊號,畢竟不管是對使用者還是開發者來說,複製一個App生態體系意義不大,而思路和標準的改變跟產品開發都不能一蹴而就。

的確,作為線上的使用者來說,小程式的設計似乎是如此不便,但換個角度來看,小程式或許本來就不是為被使用者找到而設計的,或者說,致力於「勾連線下」的小程式,本身存在的價值或許是在特定的場景下找到特定的使用者。

隨著第一輪玩家激情褪去後的紛紛退場,以及第二批第三批玩家的湧入,寄託於微信的小程式未來還是很有可能會帶來驚喜,創造出超出我們舊思維想象力的新事物。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