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2016/10/14

【苏州APP开发】网络新闻用户达5.79亿 传统媒体转型正与时间赛跑

“媒体融合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谈到“媒体融合”的话题,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上,一位媒体老总这样感慨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高达5.79亿。

在不断更迭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及大数据营销模式的冲击下,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媒体如何重获新生、谋求发展?

“媒体融合要为传播服务”

随着今年6月7日SMG融媒体中心的正式成立,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在经历着这场“拥抱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整体转型。

2016年6月,大型医疗深度纪实片《人间世》一经播出,迅速在互联网上成为“现象级”作品。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新闻总监、融媒体中心主任宋炯明以这部高口碑纪录片为例,认为其热播恰如其分地证明了“内容永远是第一位”。在他看来,媒体融合要变以往的“为播出服务”为现在的“为传播服务”。

“我们发现播出充其量只是传播环节中的一个点,应该在更多点中不断实现一个个延续的传播。”宋炯明说。他介绍,SMG融媒体中心对10集纪录片《人间世》进行了再加工、再生产,对内容本身进行碎片化和社交媒体化传播,共同构成了《人间世》的传播行为。

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也是该中心打造的重磅产品之一,伴随中心成立,在传统电视频道、看看新闻APP、百视通IPTV、OTT各平台同步上线。

对原创新闻加大投入产生、开发短视频新产品、重要产品推送实现多平台分发……宋炯明认为,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手段和表达形态、语态会变,但是作为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观和立场必须坚持。“我们在打造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它的价值取向问题,要赋予它品牌气质。”宋炯明说。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节目形态”

与“看看新闻Knews”相似,北京时间也是北京电视台在媒体改革转型道路上的一次最新尝试。

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虎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以互联网改造传统电视的节目形态,“我们希望打造新闻直播平台,简单地说,就是海量的视频加智能推荐加直播”。

他以“北京时间”之前的几次直播实践为例:比如里约奥运会的直播,“我们用了一艘大帆船,在法国启航横跨大西洋去里约奥运会,把船当作是移动的直播间和移动的演播室”;“中秋明月夜”的直播,24小时直播平台打通台前幕后,形成开放式的平台;G20峰会的直播,“3天时间里做了90个小时的直播,PV(点击量)达3723.3万次,UV(独立访客量)为974万,平均每位用户观看了8分钟”。而更让蒋虎感觉惊喜的是,此次直播报道也锻炼了队伍,前方记者、后方团队配合默契,群众的参与度也很高,“每个编辑记者都是主持人,都是报道员,谁上都行”。

这些直播实践也让蒋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发展新媒体,蒋虎说他信奉三点:“没有海量就没有新媒体;当然,没钱也不要提新媒体;不开放的平台,就没有新媒体。”

“不是所有探索都是一帆风顺”

每一个媒体人,在媒体融合的这场大潮中,似乎都有不同的心得与感悟。“广播电台是很本土化的传媒,我们也担心未来收听封闭式场景的消失或者改变,担心年轻人没有开车时不会接触到广播媒介。”SMG东方广播中心副主任韩磊介绍说,他们正在做互联网广播的实验,未来会把广播搬到新的物理空间,引进最新互联网互动产品,“让我们的产品变得唾手可得”。

然而,并不是所有探索都是一帆风顺。宋炯明就坦言,媒体融合过程中他们遇到的难题,一是如何处理传播平台与内容产品之间的关系;二是平台高度分化,内容在很多自己不能掌控的平台上播放,如何控制成本的难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自1983年媒体融合概念被提出至今,媒体融合一直在路上,从理论到实践虽有范畴,但一直没有定论,“我们在传统媒体的新生和新生媒体的传承之中,不要期待模式,不会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期待有现成的路好走,媒体融合创新永远在路上。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而且一定是多样化、多元化的生存。”

宋炯明感慨道,“现在网络上有一些乱象,但国家部委办和主管部门对网络的管理非常严格,网络企业自律和他律也越来越强,留给我们传统媒体不同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窗口,还能持续多久?平台影响力下降的速度,能不能跟上快速转型融合的速度?事实上,我们在跟时间进行一场赛跑,要快速奔跑,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生死考验。”

本文来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