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创业者往往把教育作为突破口。他们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针对庞大的教育市场,推出一款又一款教育类手机客户端APP。在这些数目庞大、内容繁杂的APP中,有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细分市场,进入到了家长的手机之中。
作业APP就属于此类移动互联网产品。它针对做作业的需求,解决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关于作业的信息沟通问题。一是能够方便家长及时收到布置的作业;二是能够及时上传完成的作业;三是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对作业进行批改,家长能随时随地收到批改意见,家校合作,对孩子薄弱的环节开展针对性的补弱。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商家在研发推广作业APP的时候,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虽然这无可厚非,但其赚钱的方式,却不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相违背,更不能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常来往,影响孩子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违背了这样的原则,就突破了市场的底线。但是,据媒体报道,有的作业APP在进行市场运营的时候,却采取了不合适的方式。成都的王先生称,老师先向家长们推荐下载APP“天天向上”,随后又让家长们下载了做数学作业的APP“速算盒子”“一起作业学生端”。作业完成得好的,由老师给小孩奖励学豆,每次做作业都会提示下载“一起作业家长端”领取学豆。而他在使用“一起作业家长端”时发现,只要点击“贡献班级学豆”,马上就会出一个充值页面,里面可以购买20个、50个、120个、260个的学豆,价格分别为1元、2元、5元、10元。家长可以通过购买学豆来给班级贡献学豆,让孩子获得更多奖励。甚至还有班级学豆排名。
有的作业APP,则通过提供在线作业辅导,把学生和学校外的辅导机构进行联系,通过在线支付的方式,由校外辅导机构的老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辅导。这样做,其实就是变相参与了课外辅导班,对学校的正常教学会带来一定影响。还有的则通过提供试用版的方式在学校进行推广,试用期到了之后,则需要收费。另外,这种纯粹市场化的作业APP普及过多,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安全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的APP在安装之后,会收集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然后转手给第三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开展营销。营销人员不仅能报出家长的姓名电话,甚至连孩子在哪读书、几年级几班都一清二楚,让家长十分担忧。
这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APP厂家的营销攻势,学校该不该在学生家长中推广APP?互联网技术有连接一切的趋势,学校采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协助教学和加强家校联系,是完全应该的。不仅如此,还应当积极有为,把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学习思考,养成创新性思维。条件具备的学校,甚至可以组织鼓励学生自行研发APP,来协助教学和管理。但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对于找上门的商家,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那些想要直接从家长和学生身上牟利的行为,应当坚决予以拒绝,一方面有助于维持学校和教师的清誉,另一方面也是维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维护学校教育的公平公正。学校没有必要给这些APP站台背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